
2019年7月6日,阿塞拜疆巴庫,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喜訊,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,中華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國際社會公認,浙江和杭州的知名度、美譽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!此時,與大家一樣,浙江民建人為20年來為申遺建言獻策,感到欣慰。
世界遺產,是國際公認的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領域的世界金名片。1999年,世紀之交,中國經過15年申遺,已經在一半以上省擁有23處世界遺產,浙江仍為零;同時加快城市化與保護歷史遺產的矛盾日益凸顯。當年浙江強力推出文化大省建設,浙江民建建言獻策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文化建設。
1999年上半年,杭州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地段清河坊面臨消失,民建會員向杭州市主要領導寫信,呼吁推土機下搶救古城老街,得到采納。2018年10月,杭州日報展示四十年改革開放成就,專版記敘搶救清河坊,稱其“開創了杭州歷史街區保護先河,進入了全面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產的軌道;是中國民間發起保護文化遺產的第一個成功事例,改革開放以來遺產保護領域的一個典范”。
1999年下半年,轉向西湖。民建會員在浙江市場導報頭版彩色整版刊發了《西湖何時能成為“世界遺產”》,隨后連發七組文章,專家座談,學者發聲,市民熱議,杭州市政府表示西湖申遺正式拉開序幕!光明日報稱“這是西湖申遺的第一聲春雷”。
接著,浙江民建對申遺的目光,從西湖擴大到整個浙江,十年十次建言——
2000年2月,民建省委會向中共省委、省政府報送了《關于加快申報世界遺產 樹立文化大省標志的建議》,充分認識申報世界遺產的重要性,認識申遺標準嚴、周期長、競爭強的艱巨性,發揮浙江良渚遺址群、西湖、普陀山、雁蕩山、楠溪江等項目優勢,正式啟動申遺,早日實現浙江世界遺產零的突破。中共省委書記、分管副省長作出批示,省委、省政府“兩辦”’要求有關市、縣和部門認真研究,制定規劃,提出可行方案,積極組織實施。12月,《浙江省建設文化大省綱要(2001——2020)》提出到2020年浙江爭取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。

2001年2月,省政協八屆四次大會,吳國華、陳小平委員代表民建省委會大會發言,提出近期重點推出蘇浙合作的江南水鄉古鎮(浙江有南潯、西塘和烏鎮)項目,盡快規劃良渚遺址國家公園等建議,爭取到2020年浙江有3—5處世界遺產。會后被列為省政協主席督辦的一號重點提案,兩位副省長批示并領辦,時任省政協副主席、民建省委會主委程煒帶隊調研。辦理結果,11月,浙江省建設廳正式向國家建設部上報江南水鄉古鎮,這是浙江第一個申遺文本。經過多年努力,2014年浙江南潯水鄉古鎮作為大運河項目的組成部分申遺成功。2014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,會址永久落戶烏鎮,千年古鎮與現代互聯網結緣。2015年,國家把江南水鄉古鎮項目范圍從6個擴大到10多個鎮,爭取盡快申遺。

2002年1月,省政協八屆五次大會,時任省政協副主席、民建省委會主委程煒提出關于建立申遺專項資金的建議。經分管副省長批示、省財政廳主辦,安排了專項用于申遺的資金。
2003年1月,省政協九屆一次大會,民建追蹤建議,把申遺列為遺產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,抓好江南水鄉古鎮、良渚遺址、西湖等重點項目,同時啟動“非物質”遺產的研究和申報。提案承辦單位省文化、建設等部門表示,贊同成立省申遺領導小組和專家組,制定我省申遺總體規劃方案,與國家有關部門溝通,明確目標,抓住重點,循序漸進。
2003年1月,民建省委會信息,建議“良渚遺址—西湖”合并申遺。鑒于峨眉山-樂山大佛、青城山-都江堰都是兩處合并申遺成功的經驗,改革創新,良渚和西湖同為文化遺產,同處一地,強強聯合,一次申報兩項同時成功,大大降低申遺排隊、名額難度,雙雙早日成功。民建多次建議,媒體廣為報道。杭州市領導批示,認為可以認真研究此事,以如何更有利為準。省建設廳認為,民建提出的“西湖-良渚遺址”合并申遺,為探索合適的申報方式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,對改進申遺組織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
2003年 5月,民建省委會向時任省長呂祖善專報三點申遺建議。呂省長以及兩位副省長批示,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組織調研,提出了全省申遺工作的五點意見。
2003年7月,省政協信息專報省委領導,內容為民建界省政協委員對申遺四點建議。建議寫道,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后國內申遺競爭空前激烈,浙江要堅持不懈,加強領導,增強遺產保護意識,注重方法,借鑒經驗,有機結合,推出江南水鄉古鎮、良渚遺址、西湖等強項,定能成功。省委領導專門作了批示。
2004年3月,全國政協十屆二次大會,時任全國政協委員、民建浙江省委會主委吳國華遞交了《關于優先考慮浙江項目申報世界遺產的建議》。10月,國家文物局的答復令人振奮:一是理解對浙江世界遺產零狀況的焦慮,支持浙江省委、省政府申報世界遺產、建設文化大省的舉措,愿意加大對浙江省申報世界遺產的支持力度;二是我局認真考慮浙江省申報的江南水鄉古鎮、杭州良渚遺址、西湖-龍井茶等6個項目,爭取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;三是我們愿同浙江省各級政府和公眾共同努力,保護好浙江省的文化遺產,爭取盡早使浙江省世界遺產項目有零的突破。
2005年2月,省政協九屆三次大會,針對28屆世界遺產大會《蘇州決定》后的新形勢,民建提出申遺新對策。建議明確下一步浙江申遺的戰略和重點,制定規劃,分步驟有重點,積極參與絲綢之路、京杭大運河項目,堅持申報江南水鄉古鎮,大力整治良渚遺址、西湖等,共8大項目,爭取到2020年基本實現浙江世界遺產北興南旺東盛,城鄉協調,文化與自然遺產共同繁榮,有力促進文化大省與綠色浙江建設的大好局面。省建設廳答復,這一提案深入分析申遺新形勢,結合我省遺產特征與保護現狀,就我省下一步申遺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措施,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。對“西湖-龍井茶”項目名稱的提法,民建連續幾年提出,并與國家評審專家面商,宜單獨申報“杭州西湖”為好。
2008年1月,省政協十屆一次大會,時任省政協常委、民建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黃小杭作了《迎接浙江世界遺產零的突破》的大會發言。經過十年的艱苦不懈努力,浙江若干項目已經進入正式申報、考察和票決階段,多地勇當2010年零突破的先鋒。形勢喜人,更要科學嚴謹,民建提出浙江申遺的三個梯隊:第一梯隊是近期突破的三個項目,丹霞地貌(包括浙江江郎山)、西湖,爭取在2010、2011年申報成功,以及大運河(包括浙江段);同時繼續積極準備第二、三梯隊,第二梯隊的首選是良渚遺址,隨著遺址發掘不斷突破,地位提高,申遺位次可能前移。按照世界遺產規則辦事,是申遺成功的重要保證,既要制止“建設性的破壞”,更要防止“保護性的破壞”。分管副省長作了批示。
浙江民建呼吁申遺,遠不止這十年、這十次。比如,杭州西湖是民建最早關心的項目,1999年提出清臟治污,凈化環境,永葆青春;2008年提出控制景區道路擴建和機動車行駛,提倡步行、游覽車觀光,保持西湖的幽靜美。特別是2014年2015年,民建會員多次建言“步行西湖”,以環境保護和世界遺產的要求,以G20峰會為契機,把西湖交通環境整治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,保護好世界遺產。這一建言分別獲得省、杭州市主要領導批示和肯定。2019年,西湖開始嘗試“慢行交通”。
回望二十年,浙江世界遺產從零個,奮發圖強,到2010年丹霞地貌、2011年西湖、2014年大運河、2019年杭州良渚遺址,共4個項目先后榮登世界遺產(其中3個文化遺產、1個自然遺產),這是浙江精神的生動體現,是中央、省和遺產地政府有力領導的成果,是浙江人民的精心杰作。民建當年大膽提出到2020年浙江實現3-5個世界遺產的目標也實現了。今天,浙江山河秀美,文化燦爛,經濟發達,人民幸福,令人感慨和贊嘆。

民建以申遺為紐帶,與方方面面形成了廣泛的同盟軍。民建與國家、省的文化文物、建設風景等部門,數十次調研和溝通。中央、省的新聞媒體,對民建持續多年跟蹤報道達上百篇,輿論持續升溫,促進申遺。專家學者,包括鄭孝燮、羅哲文、阮儀三等名家給了民建建言很大的科學指導,民建會員參與了文物學者張蘋主持的《浙江申報世界遺產研究課題》,共6個分報告、10多萬字,分獲省社科聯、省哲學社會科學一、二等獎,并為民建建言提供了許多申遺的新情況新對策!睹窠ㄊ晔ㄗh 浙江申遺零突破》的研究報告,獲省社會主義學院參政黨建設和履職案例招標課題的優秀課題。
民建申遺建言的主要撰稿人、現任省人民政府參事的黃小杭深情地說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,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提供了廣闊有力的舞臺;建言獻策爭取要有前瞻性,關注冷點、空白點和難點;要抓住問題不放,孜孜以求,不斷提出切實可行的真知灼見。
|